kaiyun - 开云(中国)官方网站 - KAIYUN SPORTS-杨瀚森直言NBL训练强度不足 称CBA竞争环境更具挑战性

中国篮球界再度掀起关于国内外联赛训练强度与竞争环境的讨论,效力于CBA青岛队的年轻中锋杨瀚森在参加一档篮球访谈节目时,对比了澳大利亚NBL联赛与CBA的训练模式,直言NBL的日常训练量“太小、太安逸”,并认为CBA的高强度竞争更有利于球员成长,这一言论迅速引发媒体和球迷的热议,也让外界重新审视两大联赛的差异。

杨瀚森:NBL训练节奏难适应

作为中国男篮新生代内线的代表,杨瀚森曾在2023年夏天短暂赴澳大利亚NBL球队试训,期间亲身体验了当地俱乐部的训练体系,他在节目中坦言:“NBL的训练时间短,内容也比较基础,每天可能只练两个小时就结束了,而且对抗强度远远不如CBA。”

杨瀚森进一步解释,NBL更注重球员的个人技术和战术理解,但整体训练量偏少,尤其是kaiyun - 开云(中国)官方网站 - KAIYUN SPORTS体能和对抗环节的强度较低。“在CBA,我们每天至少要练三到四个小时,包括力量、战术跑位和高强度对抗,甚至周末也要加练,但在澳洲,练完就可以自由安排时间,感觉太轻松了。”

这一观点与部分中国球迷的认知形成反差,长期以来,NBL因其高水平的外援和激烈的比赛节奏,被视作比CBA更具竞争力的联赛,杨瀚森的亲身经历却揭示了另一面:NBL的日常训练可能并未达到中国球员的预期标准。

CBA的“魔鬼训练”文化

杨瀚森的言论也让外界再度关注CBA球队的训练模式,近年来,CBA俱乐部普遍推行高强度训练,尤其在休赛期,球员往往面临一天两练甚至三练的节奏,广东宏远、辽宁男篮等传统强队以“魔鬼训练”著称,教练组会针对体能、技术和战术执行进行反复打磨。

杨瀚森直言NBL训练强度不足 称CBA竞争环境更具挑战性

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CBA教练表示:“我们的球员在身体素质和基本功上与国际高水平仍有差距,所以只能通过加大训练量来弥补,如果练得不够狠,比赛中的对抗和执行力就会出问题。”

这种训练文化虽然提升了球员的耐力和团队协作能力,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,部分球员和媒体人认为,过度训练可能导致伤病风险增加,甚至影响球员的职业生涯寿命,杨瀚森显然更认可CBA的方式:“只有高强度的训练才能适应高强度的比赛,我觉得这样的环境更能逼出球员的潜力。”

NBL的回应:训练更注重科学化

对于杨瀚森的批评,NBL方面尚未正式回应,但一位澳洲篮球媒体人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不同看法,该媒体人指出,NBL的训练模式更注重科学化和个性化,而非单纯追求训练时长。“我们的教练组会根据球员的身体状况和数据反馈调整计划,避免过度消耗,毕竟,球员的健康和长期发展才是首要目标。”

NBL的比赛节奏和对抗强度并不逊色于CBA,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具挑战性,NBL允许更高比例的身体接触,外援水平也普遍较高,这使得球员在比赛中需要更强的爆发力和应变能力,有观点认为,杨瀚森可能只是短暂试训,未能完全适应NBL的训练理念。

中国球员的留洋困境

杨瀚森的体验也折射出中国球员留洋的普遍困境,近年来,包括周琦、刘传兴等在内的多名球员曾尝试登陆NBL,但最终都选择回归CBA,除了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外,训练和比赛模式的适应问题同样不可忽视。

周琦在效力NBL东南墨尔本凤凰队期间,也曾提到训练强度的差异:“澳洲的训练更注重细节和效率,但量确实不如国内大。”他也承认N联赛的比赛强度更高,尤其是季后赛的对抗程度远超CBA。

杨瀚森直言NBL训练强度不足 称CBA竞争环境更具挑战性

这种矛盾让中国球员在留洋时面临两难选择:是接受更科学但训练量较小的海外模式,还是坚持国内的高强度训练?杨瀚森的选择似乎倾向于后者。

未来之路:平衡与借鉴

无论是CBA还是NBL,训练模式的差异本质上反映了篮球理念的不同,CBA强调“以练代战”,通过大量训练提升球员的稳定性;而NBL则更注重“以赛代练”,认为比赛才是最好的磨练。

对于中国篮球而言,或许需要找到两者的平衡点,可以借鉴NBL的科学化训练手段,减少不必要的伤病风险;也应保留CBA的竞争精神,避免球员在安逸中失去斗志。

杨瀚森的发言无疑为这一讨论提供了新的视角,正如他所言:“在哪里打球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能否持续进步。”无论是CBA还是NBL,唯有适合球员发展的环境,才是最好的选择。

随着中国篮球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加快,未来或许会有更多球员像杨瀚森一样,通过亲身体验去比较和思考,而这样的声音,也将推动中国篮球不断优化自身的训练和竞赛体系。

发表评论